● 并
-
并bīng(ㄅ一ㄥ)⒈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。
其它词义
-
并bìng(ㄅ一ㄥˋ)⒈ 合在一起:并拢。合并。兼并。⒉ 一齐,平排着:并驾齐驱。并重()。并行( )。⒊ 连词,表平列或进一层:并且。⒋ 用在否定词前,加强否定的语气,表不像预料的那样:并不容易。
-
并bīng(ㄅ一ㄥ)⒈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。
-
并bìng(ㄅ一ㄥˋ)⒈ 合在一起:并拢。合并。兼并。⒉ 一齐,平排着:并驾齐驱。并重()。并行( )。⒊ 连词,表平列或进一层:并且。⒋ 用在否定词前,加强否定的语气,表不像预料的那样:并不容易。
-
并bīng(ㄅ一ㄥ)⒈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。
-
并bìng(ㄅ一ㄥˋ)⒈ 合在一起:并拢。合并。兼并。⒉ 一齐,平排着:并驾齐驱。并重()。并行( )。⒊ 连词,表平列或进一层:并且。⒋ 用在否定词前,加强否定的语气,表不像预料的那样:并不容易。
-
并bīng(ㄅ一ㄥ)⒈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。
-
并bìng(ㄅ一ㄥˋ)⒈ 合在一起:并拢。合并。兼并。⒉ 一齐,平排着:并驾齐驱。并重()。并行( )。⒊ 连词,表平列或进一层:并且。⒋ 用在否定词前,加强否定的语气,表不像预料的那样:并不容易。
英语combine、equally、merge、and、moreover
翻译combine, annex; also, what's more
【造字法】
- 象形
常用词组
并 详细解释
-
并 bìng(1) 并且,连 [further more;besides]杖至百,两股间浓血流离,并虫亦不能行捉矣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(2) 又如: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(3) 和,以及 [and](4) 另见
其它解释
-
并 bīng〈名〉(1) 古地名。并州 [Bing prefecture](2) 相传禹治洪水,分天下为九州。并州为九州之一,其地在今河北保定、正定和山西大同、太原一带。沿用为太原的别称(3) 汉置并州,其地在今内蒙古、山西(大部)、河北(一部)。东汉时并入冀州。三国魏复置。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并、 汾乔木,望秋先陨。—— 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(4) 另见
-
并並、併、竝〈动〉(1) (会意。《说文》:“从二立。”金文字形,为二人并立之形。本义:并行,并列)(2) 同本义 [side by side]並,併也。从二立,会意。今隶作並。——《说文》並行。——《仪礼·乡射礼》並立则乐。——《礼记·儒行》俄而並乎尧舜。——《荀子·儒效》並纽约用组。——《礼记·玉藻》並驱从两肩兮,揖我谓我儇兮。——《诗·齐风·还》並驾齐驱,而一毂统辐。——《文心雕龙·附会》且夫尧、 舜、 桀、 纣千世而一出,是比肩并踵而生也。——《韩非子·难势》(3) 又如:并列;并肩作战;并介(不论穷富,都能耿介于守。兼利天下叫并,孤介自守叫介);并夹(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);并封(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);并心(同心)(4) 合并(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) [amalgamate;combine]并力西向。——苏洵《六国论》遂以周瑜, 程普为左右督,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并一而不二。——《荀子·儒效》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。——《汉书·艺文志》今野兽并角。——《汉书·终军传》(5) 又如:兼并(容纳合并);并叠(收拢;拼凑);并坐(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);并兼(合并;并吞)(6) 兼并;并吞 [annex]秦初并天下。——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巨是凡人,偏在远郡,行将为人所并,岂足托乎!——《资治通鉴》魏并 中山。——《战国策·中山策》(7) 又如:并火(即“拼伙”。同伙拼杀);并卷(兼并席卷)(8) 具备 [have]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,四者难并。——谢灵运《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》(9) 通“屏”,“摒”。排除 [get rid of]至贵,爵国并焉。——《庄子·天运》(10) 相同 [be identical;same]行与世异,心与欲并。——嵇康《卜疑集》
-
并 bìng〈副〉(1) 全,全都 [completely;entirely]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。——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二人并有愧色。——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。—— 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(2) 又如:并然(完全);据我了解,事情并不是这样(3) 一起;一齐;同时 [at the same time;altogether]陈胜佐之,并杀两尉。——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刘备周瑜水陆并进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(4) 又如:并举;并日而食(两天只吃一天的饭);并存不悖(同时存在而不冲突)
-
并 bìng(1) 并且,连 [further more;besides]杖至百,两股间浓血流离,并虫亦不能行捉矣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(2) 又如: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(3) 和,以及 [and](4) 另见
-
并 bīng〈名〉(1) 古地名。并州 [Bing prefecture](2) 相传禹治洪水,分天下为九州。并州为九州之一,其地在今河北保定、正定和山西大同、太原一带。沿用为太原的别称(3) 汉置并州,其地在今内蒙古、山西(大部)、河北(一部)。东汉时并入冀州。三国魏复置。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并、 汾乔木,望秋先陨。—— 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(4) 另见
-
并 bìng〈副〉(1) 全,全都 [completely;entirely]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。——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二人并有愧色。——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。—— 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(2) 又如:并然(完全);据我了解,事情并不是这样(3) 一起;一齐;同时 [at the same time;altogether]陈胜佐之,并杀两尉。——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刘备周瑜水陆并进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(4) 又如:并举;并日而食(两天只吃一天的饭);并存不悖(同时存在而不冲突)
-
并 bìng(1) 并且,连 [further more;besides]杖至百,两股间浓血流离,并虫亦不能行捉矣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(2) 又如: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(3) 和,以及 [and](4) 另见
-
并 bīng〈名〉(1) 古地名。并州 [Bing prefecture](2) 相传禹治洪水,分天下为九州。并州为九州之一,其地在今河北保定、正定和山西大同、太原一带。沿用为太原的别称(3) 汉置并州,其地在今内蒙古、山西(大部)、河北(一部)。东汉时并入冀州。三国魏复置。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并、 汾乔木,望秋先陨。—— 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(4) 另见
-
并 bìng〈副〉(1) 全,全都 [completely;entirely]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。——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二人并有愧色。——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。—— 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(2) 又如:并然(完全);据我了解,事情并不是这样(3) 一起;一齐;同时 [at the same time;altogether]陈胜佐之,并杀两尉。——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刘备周瑜水陆并进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(4) 又如:并举;并日而食(两天只吃一天的饭);并存不悖(同时存在而不冲突)
-
并 bìng(1) 并且,连 [further more;besides]杖至百,两股间浓血流离,并虫亦不能行捉矣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(2) 又如: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(3) 和,以及 [and](4) 另见
-
并 bīng〈名〉(1) 古地名。并州 [Bing prefecture](2) 相传禹治洪水,分天下为九州。并州为九州之一,其地在今河北保定、正定和山西大同、太原一带。沿用为太原的别称(3) 汉置并州,其地在今内蒙古、山西(大部)、河北(一部)。东汉时并入冀州。三国魏复置。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并、 汾乔木,望秋先陨。—— 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(4) 另见
-
并 bìng〈副〉(1) 全,全都 [completely;entirely]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。——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二人并有愧色。——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。—— 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(2) 又如:并然(完全);据我了解,事情并不是这样(3) 一起;一齐;同时 [at the same time;altogether]陈胜佐之,并杀两尉。——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刘备周瑜水陆并进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(4) 又如:并举;并日而食(两天只吃一天的饭);并存不悖(同时存在而不冲突)

汉语字典查并字:
①部首查并字:可先查部首,然后查询6画,相应的就可以找到并字所对应的页码;②拼音查并字:可先找到拼音B,然后找到完整的拼音bing,然后看到第1声调看到bīng,相应的就可以找到并字所对应的页码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