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⒈ 亦作“姑胥”。
- ⒉ 山名。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。参阅 宋 范成大 《吴郡志》、 清 顾祖禹 《读史方舆纪要·江南六·吴县》。
引
-
《史记·河渠书》:“上 姑苏,望五湖。”
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﹝ 越王 ﹞甲卒三千人,以禽 夫差 於 姑胥。”
- ⒊ 指 姑苏台。参见“姑苏臺”。
引
-
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吴王 帅其贤良与其重禄,以上 姑苏。”
韦昭 注:“姑苏,宫之臺也,在 吴閶门 外,近湖。”
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“越 因伐 吴,败之 姑苏。”
司马贞 索隐:“姑苏,臺名,在 吴县 西三十里。”
《后汉书·济南安王康传》:“吴 兴 姑苏 而灭。”
李贤 注:“姑苏臺 一名 姑胥臺。”
明 梁辰鱼 《浣纱记·谋吴》:“姑击之于 檇李,復败于 姑苏。”
- ⒋ 苏州 吴县 的别称。因其地有 姑苏山 而得名。
引
-
《荀子·宥坐》:“女以諫者为必用邪? 吴子胥 不磔 姑苏 东门外乎!”
汉 王符 《潜夫论·边议》:“孟明 补闕於 河西,范蠡 收责於 姑胥。”
唐 张继 《枫桥夜泊》诗:“姑苏 城外 寒山寺,夜半鐘声到客船。”
明 冯梦龙 《山歌·月上》:“姑苏 李秀才,贫而滑稽。”
清 李渔 《慎鸾交·谲讽》:“来此已是 姑苏,料想地方官员,一定要来参謁。”
- ⒈ 亦作“姑胥”。
- ⒉ 山名。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。参阅 宋 范成大 《吴郡志》、 清 顾祖禹 《读史方舆纪要·江南六·吴县》。
引
-
《史记·河渠书》:“上 姑苏,望五湖。”
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﹝ 越王 ﹞甲卒三千人,以禽 夫差 於 姑胥。”
- ⒊ 指 姑苏台。参见“姑苏臺”。
引
-
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吴王 帅其贤良与其重禄,以上 姑苏。”
韦昭 注:“姑苏,宫之臺也,在 吴閶门 外,近湖。”
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“越 因伐 吴,败之 姑苏。”
司马贞 索隐:“姑苏,臺名,在 吴县 西三十里。”
《后汉书·济南安王康传》:“吴 兴 姑苏 而灭。”
李贤 注:“姑苏臺 一名 姑胥臺。”
明 梁辰鱼 《浣纱记·谋吴》:“姑击之于 檇李,復败于 姑苏。”
- ⒋ 苏州 吴县 的别称。因其地有 姑苏山 而得名。
引
-
《荀子·宥坐》:“女以諫者为必用邪? 吴子胥 不磔 姑苏 东门外乎!”
汉 王符 《潜夫论·边议》:“孟明 补闕於 河西,范蠡 收责於 姑胥。”
唐 张继 《枫桥夜泊》诗:“姑苏 城外 寒山寺,夜半鐘声到客船。”
明 冯梦龙 《山歌·月上》:“姑苏 李秀才,贫而滑稽。”
清 李渔 《慎鸾交·谲讽》:“来此已是 姑苏,料想地方官员,一定要来参謁。”
姑苏例句
句1.他的语言条理清晰,说起话来不卑不亢,俨然一股贵气逼人,不愧是中土大世界的天骄贵胄,就连姑苏牧月和齐南海他们身上,都找不出这种雍容大雅的气场。
句2.他的语言条理清晰,说起话来不卑不亢,俨然一股贵气逼人,不愧是中土大世界的天骄贵胄,就连姑苏牧月和齐南海他们身上,都找不出这种雍容大雅的气场。
句3.要说这姑苏十二金钗,当真是百里挑一的人物,春兰秋菊各擅胜场,这来自古典的美女,就算是烟花女子,也让高大全晃花了眼。
句4.夫差从黄池回国后,看到满目疮痍,听到一片哀怨,迫于内忧外困,不得不休兵罢战,龟缩于姑苏城中。
句5.在姑苏城里阊门外十里街葫芦庙的乡宦甄士隐的一个白日梦里,得悉了端倪。
句6.当初,吴王夫差宠幸一个妃子,名曰西施,日逐在百花洲、锦帆泾、姑苏台,流连玩赏。
句7.姑苏城里,就单孔桥而言,没有一座能与吴门桥媲美的。
句8.君到姑苏见,人家尽枕河。古宫闲地少,水港小桥多。夜市卖菱藕,春船载绮罗。遥知未眠月,乡思在渔歌。
句9.维扬盐商所营,姑苏豪富所筑,不惜重资,务极华丽,不留余地,但事架叠,大抵不离乎俗者近是,何也?
句10.朱氏本名江岩,行二,人称姑苏朱二,为江浙茶商之子,好读书,不求甚解,尝以张良,陈平自比,时人末许之。
拆字-姑字的拼音和解释:
①姑字拼音:gū,部首:部首,共8笔画,字体结构是:左右。
②姑字意思:
姑gū(ㄍㄨ)
⒈ 称父亲的姐妹:姑姑。姑父。姑表(一家的父亲和另一家的母亲是兄妹或姐弟的亲戚关系,如“姑姑兄弟”)。
⒉ 丈夫的姊妹:小姑子。姑嫂。
⒊ 旧时妻称夫的母亲:翁姑。舅姑。
⒋ 少女,亦作妇女的通称:姑娘(a.未婚少女,“娘”读轻声;b.姑母)。道姑。尼姑。
⒌ 暂且,苟且:姑且。姑息。
;
拆字-苏字的拼音和解释:
①苏字拼音:sū,部首:部首,共7笔画,字体结构是:上下。
②苏字意思:
苏(囌)sū(ㄙㄨ)
⒈ 植物名(“紫苏”或“白苏”的种子,称“苏子”)。
⒉ 指须头下垂物:流苏。
⒊ 昏迷中醒过来:苏生。苏醒。死而复苏。
⒋ 缓解,解除:以苏其困。
⒌ 特指“江苏省”、“苏州市”:苏剧。苏绣(苏州的刺绣)。
⒍ 前“苏联”的简称。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“苏维埃”;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“苏区”。
⒎ 姓。
⒏ 见“噜”字“噜苏”。
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