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切切
-
以弦切切。——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嘈嘈切切错杂弹。
其它词义
- ⒈ 急切;急迫。
- 何至切切如此。
- earnestly; urgently;
- ⒉ 哀怨、忧伤貌。
- 心切切而内圮。
- worried;
- ⒊ 深切。
- 切切为恨。
- deep; profound;
- ⒋ 恳挚。
- 待我心切切。
- earnest and sincere;
- ⒌ 务必;必须——多用于书信。
- 切切不可忘记。
- be sure to;
- ⒍ 用在布告、条令等尾,表示再三告诫。
- 切切此布。
- used at the end of regulations or a notice,expressing the notion of urging again and again;
- ⒎ 形容声音轻细而急促。
英语urgently, eagerly, worried, (urge sb to) be sure to, i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o (follow the above instruction)
德语vordringlich
法语absolument, à tout prix, surtout, respecter rigoureusement (une règle)
- ⒈ 相互敬重切磋勉励貌。
引
-
《广雅·释训》:“切切,敬也。”
《大戴礼记·曾子立事》:“导之以道而勿强也,宫中雍雍,外焉肃肃,兄弟憘憘,朋友切切。”
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疾谬》:“朋友之集,类味之游,莫切切进德,誾誾修业,攻过弼违,讲道精义。”
- ⒉ 急切,急迫。
引
-
汉 桓宽 《盐铁论·国疾》:“夫辩国家之政事,论执政之得失,何不徐徐道理相喻,何至切切如此乎?”
宋 朱熹 《壬午应诏封事》:“切切然今日降一詔,明日行一事。”
明 李贽 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且吾闻 金吾 亦人杰也,公切切焉欲其讲学,是何主意?”
- ⒊ 哀怨、忧伤貌。
引
-
汉 赵晔 《吴越春秋·王僚使公子光传》:“子胥 知王好之,每入与语,遂有勇壮之气,稍道其讎,而有切切之色。”
南朝 梁 江淹 《伤爱子赋》:“形惸惸而外施,心切切而内圮。”
唐 韦夏卿 《别张贾》诗:“切切别思缠,萧萧征骑烦。”
宋 梅尧臣 《思归赋》:“切切余怀,欲辞印綬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二六回:“独立墻角边花荫之下,悲悲切切呜咽起来。”
- ⒋ 恳挚。
引
-
《后汉书·窦武传》:“而詔书切切,犹以舅氏田宅为言。”
宋 梅尧臣 《送韩六玉汝宰钱塘》诗:“今逾二十年,志愿徒切切。”
明 李东阳 《泊故城》诗:“同袍乌臺彦,待我心切切。”
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小年》:“主人切切挽留,不闻应答。”
- ⒌ 深切。
引
-
宋 周煇 《清波别志》卷中:“王荆公 退居 钟山,切切以 吕吉甫 为恨。”
元 无名氏 《冻苏秦》第三折:“我想兄弟一别,早已三年光景,时常切切在心,未敢有忘。”
明 袁宏道 《叙梅子马王程稿》:“梅子 读其诗,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。”
清 俞樾 《茶香室丛钞·义居》:“自以身在季,不得专,切切为恨。”
- ⒍ 再三告诫之词。多用于下行公文结尾。
引
-
清 林则徐 《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》:“言出法随,各宜懔遵毋违。切切!”
太平天囯 洪仁玕 《军次实录》:“兹留数语,令尔细思,或有幡然之悟,执此求见,仍不失为中土花民也。切切。此諭。”
毛泽东 《陕甘宁边区政府、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》:“倘有不法之徒,胆敢阴谋捣乱,本府本处言出法随,勿谓言之不预。切切。此布。”
- ⒎ 象声词。形容声音轻细。
引
-
《诗·桧风·素冠》“我心藴结兮” 毛 传:“援琴而絃,切切而哀作。”
《后汉书·窦武传》:“外閒切切,请出御 德阳前殿。”
唐 白居易 《琵琶行》:“大絃嘈嘈如急雨,小絃切切如私语。”
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青凤》:“穿楼而过,闻人语切切。”
鲁迅 《彷徨·祝福》:“她走近两步,放低了声音,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,‘一个人死了之后,究竟有没有魂灵的?’”
- ⒏ 象声词。形容声音凄切。
引
-
南朝 齐 谢朓 《宣城郡内登望》诗:“切切阴风暮,桑柘起寒烟。”
唐 皇甫冉 《魏十六还苏州》诗:“秋夜沉沉此送君,阴虫切切不堪闻。”
前蜀 贯休 《夜夜曲》:“蟪蛄切切风骚骚,芙蓉喷香蟾蜍高。”
宋 罗烨 《姑苏钱氏归乡壁记于道》诗:“碧落翩翩飞雁过,青山切切子规啼。”
《醒世恒言·独孤生归途闹梦》:“切切夕风急,露滋庭草湿。良人去不回,焉知掩闺泣。”
- ⒈ 相互敬重切磋勉励貌。
引
-
《广雅·释训》:“切切,敬也。”
《大戴礼记·曾子立事》:“导之以道而勿强也,宫中雍雍,外焉肃肃,兄弟憘憘,朋友切切。”
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疾谬》:“朋友之集,类味之游,莫切切进德,誾誾修业,攻过弼违,讲道精义。”
- ⒉ 急切,急迫。
引
-
汉 桓宽 《盐铁论·国疾》:“夫辩国家之政事,论执政之得失,何不徐徐道理相喻,何至切切如此乎?”
宋 朱熹 《壬午应诏封事》:“切切然今日降一詔,明日行一事。”
明 李贽 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且吾闻 金吾 亦人杰也,公切切焉欲其讲学,是何主意?”
- ⒊ 哀怨、忧伤貌。
引
-
汉 赵晔 《吴越春秋·王僚使公子光传》:“子胥 知王好之,每入与语,遂有勇壮之气,稍道其讎,而有切切之色。”
南朝 梁 江淹 《伤爱子赋》:“形惸惸而外施,心切切而内圮。”
唐 韦夏卿 《别张贾》诗:“切切别思缠,萧萧征骑烦。”
宋 梅尧臣 《思归赋》:“切切余怀,欲辞印綬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二六回:“独立墻角边花荫之下,悲悲切切呜咽起来。”
- ⒋ 恳挚。
引
-
《后汉书·窦武传》:“而詔书切切,犹以舅氏田宅为言。”
宋 梅尧臣 《送韩六玉汝宰钱塘》诗:“今逾二十年,志愿徒切切。”
明 李东阳 《泊故城》诗:“同袍乌臺彦,待我心切切。”
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小年》:“主人切切挽留,不闻应答。”
- ⒌ 深切。
引
-
宋 周煇 《清波别志》卷中:“王荆公 退居 钟山,切切以 吕吉甫 为恨。”
元 无名氏 《冻苏秦》第三折:“我想兄弟一别,早已三年光景,时常切切在心,未敢有忘。”
明 袁宏道 《叙梅子马王程稿》:“梅子 读其诗,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。”
清 俞樾 《茶香室丛钞·义居》:“自以身在季,不得专,切切为恨。”
- ⒍ 再三告诫之词。多用于下行公文结尾。
引
-
清 林则徐 《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》:“言出法随,各宜懔遵毋违。切切!”
太平天囯 洪仁玕 《军次实录》:“兹留数语,令尔细思,或有幡然之悟,执此求见,仍不失为中土花民也。切切。此諭。”
毛泽东 《陕甘宁边区政府、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》:“倘有不法之徒,胆敢阴谋捣乱,本府本处言出法随,勿谓言之不预。切切。此布。”
- ⒎ 象声词。形容声音轻细。
引
-
《诗·桧风·素冠》“我心藴结兮” 毛 传:“援琴而絃,切切而哀作。”
《后汉书·窦武传》:“外閒切切,请出御 德阳前殿。”
唐 白居易 《琵琶行》:“大絃嘈嘈如急雨,小絃切切如私语。”
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青凤》:“穿楼而过,闻人语切切。”
鲁迅 《彷徨·祝福》:“她走近两步,放低了声音,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,‘一个人死了之后,究竟有没有魂灵的?’”
- ⒏ 象声词。形容声音凄切。
引
-
南朝 齐 谢朓 《宣城郡内登望》诗:“切切阴风暮,桑柘起寒烟。”
唐 皇甫冉 《魏十六还苏州》诗:“秋夜沉沉此送君,阴虫切切不堪闻。”
前蜀 贯休 《夜夜曲》:“蟪蛄切切风骚骚,芙蓉喷香蟾蜍高。”
宋 罗烨 《姑苏钱氏归乡壁记于道》诗:“碧落翩翩飞雁过,青山切切子规啼。”
《醒世恒言·独孤生归途闹梦》:“切切夕风急,露滋庭草湿。良人去不回,焉知掩闺泣。”
切切例句
句1.我对绘画的喜爱不是叶公好龙,而是真真切切。
句2.欢欢喜喜,迎来端午假期;逛逛停停,浏览美丽风景;寻寻觅觅,搜寻快乐踪迹;开开心心,烦恼扫除心底;点点滴滴,装满快乐心情;真真切切,愿你快乐如意。端午小长假,祝你玩得高兴!
句3.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领了佛祖懿旨,急切切怀一腔悲天悯人热念,带了弟子惠岸辞宝刹离灵山,驾一团祥云径往东方胜境来。
句4.追悼会现场,今年念高一、包家唯一的女儿从昆明赶了回来,跪在父母的遗像前,泪如雨下,凄凄切切,在场人士无不动容。
句5.我今年37岁了,但当我坐在一张绑在一大丛氦气球下面的椅子上起飞时,我在孩子们和他们父母的眼中,看到了真真切切的惊奇和诧异。
句6.由于歌的音律有特色,歌曲感人,老人是早上唱,晚上又唱,唱得凄凄切切,哀哀怨怨。
句7.他的男高音甜美、尖亮,不时穿插着切切的哭诉或意味深长的嘶吼,同时表演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机械舞步,他那标志性的“太空步”就像是在传送带上滑步。
句8.飘飘洒洒的是细雨,纷纷扬扬的是纸钱,蓊蓊郁郁的是松柏,绵绵密密的是哀伤,袅袅娜娜的是青烟,真真切切的是祈愿,只愿天堂有好梦,人间欢畅沐春风。
句9.忙忙碌碌的生活,没有使我忘记你的存在!简简单单的緣分,沒有使我轻视与你的相遇!真真切切的情谊,沒有使我忽略你的心情!断断续续的联系,沒有使我忘记对你的惦记!早安,朋友!愿你快快乐乐一整天!
句10.时间一路狂奔,思念跟着裸奔,夜色天空了然,思念空间释然,爱你真真切切,心里胆胆怯怯,心动说要勇敢,所以如此大胆,发条短信给你,说我真情不变。